Episode 13

乱山:僧侣结婚如何分裂佛教?混凝土覆盖的石窟寺,日本殖民下的韩国佛教

00:00:00
/
00:55:21

July 28th, 2025

55 mins 21 secs

Your Host

About this Episode

石窟庵是新罗王朝艺术的代表作。这座始建于8世纪中叶的石窟寺,与韩国「第一国宝」佛国寺同处庆州吐含山麓。与同时代的唐朝石窟不同,石窟庵用人工花岗岩堆砌而成,却完美再现了山中石窟的神韵。精美的雕塑艺术、卓越的建筑技艺,在同时代的东亚堪称杰作,如今更被视作韩国佛教造像的代表作。

这座国宝级石窟的命运,折射了东北亚的近现代史。朝鲜王朝时代,石窟庵年久失修,一度荒废。20世纪初,日本殖民政府却意外「发现」了这座与唐朝同时代的佛教遗迹。随后,日本主导了石窟庵的修复工程,使用了当时「最先进」的混凝土工艺,用于加固石窟。但由于材料不当,湿度控制失误,在这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,石窟庵窟体结构持续破损,雕刻也因此脆化破坏。直到今天,日本殖民者安装的混凝土穹顶仍然依附在石窟庵上空,仿佛提醒参观者,殖民主义所带来的影响,往往会比殖民政府的统治更加持久。

日本在统治朝鲜半岛时期,全方位改造、渗透、控制、重塑了这个古老而衰败的宗教。对此,我们首先需要回顾李氏朝鲜王朝时期佛教所面临的困境。当时,佛教长期受到儒家官僚体系压制,僧人被驱逐出城市以外,只能在深山中维持法脉。日本将这种脆弱的状态视作施加影响力的契机。19世纪70年代,日本佛教开始在韩国建立寺庙,他们将自己包装为韩国佛教的现代化引导者,将朝鲜佛教从长期抑佛政策中解救出来。以本愿寺为代表的佛教宗派,在韩国以促进佛教现代化的名义,培植亲日团体;关野贞等日本学者,对朝鲜半岛的佛教遗迹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古调查测绘和研究。《朝鲜古迹图谱》成为至今任何研究东亚建筑都无法忽视的开创性著作,同时,他们也将朝鲜半岛遗产的阐释权牢牢掌握在手中,凸显新罗、高丽等古典时代的辉煌,暗示当下朝鲜文化的衰败。

1911年,日本总督府颁布《寺刹令》,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了对朝鲜半岛寺院的全面控制,掌握了寺院住持的任免权,使寺院成为住持的私有财产,从而瓦解了僧团共同体的集体属性。另外,日本殖民者还推动了允许僧侣结婚的颠覆性改革,而僧侣一旦有了家室,便容易被殖民当局掌控。这一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朝鲜半岛佛教的独身戒律,导致韩国佛教内部分裂持续至今。

面对殖民当局的控制,有主张与日本佛教融合的妥协者,也有以韩龙云(万海)为代表的坚决抵抗者。然而,更多的僧人则是在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,在妥协与抵抗之间维系传统法脉。30年代,随着军国主义进一步兴盛,韩国佛教被全面纳入「皇民化」运动和战争动员体系。在太平洋战争的烽火中,无数珍贵的文物被强征熔毁,千年历史的宗教传统在「效忠皇国」的口号下,几乎面临彻底同化的命运。

站在石窟庵前回顾这段历史,使我们思考学术、文物、宗教等「崇高」领域的良知与底线。学术研究可以为统治服务,文物保护有时会成为文化征服的工具,宗教革新会成为政治控制的手段。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仅仅半个世纪,其影响却持续至今,正如石窟庵顶的混凝土盖从未移除。如今,韩国学者在研究朝鲜半岛艺术史时,仍要不可避免地使用日语资料。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痕迹提醒我们,文化交流与冲突所带来的后果,比政权统治更为持久。看似中性的文化交流背后,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。

本期播客是山有虎 4 集「山寺」系列节目的第 2 部分。
如果无法查看图片或详细文档,请点击此处。

相关图片:
1915年的石窟庵,小川晴暘摄

主尊佛像背后的罗汉像

主尊佛像背后的观音像

从侧向观看石窟庵主室

从前室望向主室

从侧向观看石窟庵主室

修复之前的石窟庵

如今石窟庵的外景

石窟庵主室穹顶,顶部在日占时期用混凝土修复

石窟庵主尊佛像

石窟庵前室的金刚力士

石窟庵前室金刚力士像

参考文献 · 延伸阅读(第二部分):

马英九去扔鸡蛋

  • Cho Hyo Dan. “Hybridity between the ‘Self’ and the ‘Other’: Visiting Gyeongju through the prism of colonial imaginary.”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7 (July 2018): 49–57.

  • ※ James H. Grayson. “Buddhism in Modern Korea.” In Korea: A Religious History, rev. ed. London: Routledge Curzon, 2002.

  • ※ Nam-lin Hur. “The Sōtō Sect and Japanese Military Imperialism in Korea.” Japanese 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26, no. 1/2 (Spring 1999): 107–134.

  • ※ Hwang Jongyon. "Oriental Sublime: Sŏkkuram in the Japanese Imperial Landscape." Acta Koreana 17, no. 1 (June 2014): 29-60.

  • ※ Hwansoo Ilmee Kim. Empire of the Dharma: Korean and Japanese Buddhism, 1877–1912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, 2012.

  • ※ Hwansoo Ilmee Kim. The Korean Buddhist Empire: A Transnational History, 1910–1945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, 2018.

  • ※ Junghyun Kwon and Jongjin Kim. “Buddhist Discourse in Changing Times: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Magazines in Early 20th-Century Korea with a Focus on Bulgyo.” Religions 15, no. 11 (November 2024): 1400.

  • ※ Mark A. Nathan. 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Cities: A History of Buddhist Propagation in Modern Korea. Contemporary Buddhism. Honolulu, HI: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, 2018.

  • Mohan Pankaj N. “Beyond the ‘Nation-Protecting’ Paradigm: Recent Trends in the Historical Studies of Korean Buddhism.” The Review of Korean Studies 9, no. 1 (March 2006): 49–68.

  • Jeong-bae Seong. “Buddhist Discourse in Changing Times: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Magazines in Early 20th-Century Korea with a Focus on Bulgyo.” Religions 13, no. 8 (August 2022): 695.

  • Henrik H. Sørensen. “Buddhism and Secular Power in Twentieth-Century Korea.” In 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-Century Asia, ed. Ian Harris, 127–152. London: Continuum, 1999.

  • Brian Daizen Victoria. “D. T. Suzuki and Japanese Militarism: Supporter or Opponent?” In Buddhism and Violence, ed. Michael Zimmermann et al., 159–94. Lumbini, Nepal: 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, 2006.

主播:可达、汉洋
编辑/后期:蜡笔、可达
音乐:重轻

欢迎在 Apple Podcast 或小宇宙等客户端订阅《山有虎》,或访问我们的官网 https://shanyouhu.xyz/ 收听。

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,欢迎请我们喝杯咖啡:) 可以把本期节目转发给你的朋友。这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!